甚麼是孖展
孖展(Margin)的意思就是借錢投資,Margin一詞原指「保證金」,孖展操作為投資者先在證券行開立孖展戶口,存入一筆保證金,然後再向證券行借錢,藉此擴大投資額。同時,投資者在孖展戶口內的證券和資金便作為抵押。
炒孖展意思就是透過槓桿效應放大投資回報,因為孖展可以讓投資者以較少的本金作出更大投資,當賺錢時,所得回報會更大,利潤可以是原本的數十倍甚至數百倍,十分豐厚,但同樣,虧蝕時亦會比原本蝕更多,風險極高。
同樣,投資者亦可以借孖展來抽新股,增加認購機會。
延伸閱讀:【IPO 教學】新手抽新股 如何借盡孖展增加中籤率? 孖展利息點計算 既然是借錢買股票,當然要支付利息,不同證券行的孖展利息都不同,計算方法與普通借貸無異。以富途證券的6.8%年利率為例,若投資者借入HK$100,000,借貸期為30天,利息 = HK$100,000 x 6.8% x (30⁄365) = HK$558.9。
借入孖展後,無論該筆投資賺蝕,都要支付利息。簡單來說,只要所得的投資回報大於孖展利息和交易成本,就是賺錢,若回報比利息金額小,就是蝕錢。
孖展借貸比率 不同證券行對不同股票提供不同的孖展借貸比率,如30%、50%或80%等,代表投資者可就該特定股票,向證券行最多借多少錢。
舉例說,若孖展借貸比率為90%,按金比率即為10%,若投資者本身有HK$10,000的資金,就可以向證券行最多借HK$90,000,以總資金HK$100,000作投資。
若孖展借貸比率為50%,按金比率則為50%,若投資者本身同樣有HK$10,000的資金,就可以向證券行最多借HK$10,000,以總資金HK$20,000作投資。
為甚麼要進行孖展交易 借孖展交易,投資者可以增加投資金額,藉槓桿效應,股價上升後可賺取的回報就會增加。
假設投資者原本有HK$50,000資金,普通投資和孖展投資的分別如下:
普通投資 孖展投資(假設50%借貸比例) 投資者持有資金 HK$50,000 HK$50,000 用於投資總資金 HK$50,000 HK$100,000 假設持股升值30% HK$65,000 HK$130,000 回報 HK$15,000 HK$30,000 (未計算孖展利息) 不過,當股價下跌時,虧損的金額同樣會增加:
普通投資 孖展投資(假設50%借貸比例) 投資者持有資金 HK$50,000 HK$50,000 用於投資總資金 HK$50,000 HK$100,000 假設持股下跌30% HK$35,000 HK$70,000 虧損 HK$15,000 HK$30,000 (未計算孖展利息) 延伸閱讀:【月供股票vs借錢買股票】各有利弊 現金不足新手必讀 孖展保證金要求:補倉和斬倉 前文提到,投資者在孖展戶口存入的資金稱為保證金,若股價下跌,至不足以維持指定的孖展比率或保證金比率時,證券行就會要求投資者追加保證金,即「補倉」或「call孖展」,令保證金回到指定水平。
初始 若股價下跌30% 股票市值 HK$100,000 HK$70,000 保證金 HK$50,000 (保證金比率50%) HK$20,000 (保證金比率28.6%) 孖展借貸 HK$50,000 (孖展比率50%) HK$50,000 (孖展比率71.4%) 若投資者不「補倉」,證券行可以強行出售孖展戶口內的持倉,即「斬倉」。若「斬倉」後,賣出證券所得資金仍不足以償還孖展貸款,投資者更要額外還款。
如何善用孖展投資 在明白了孖展的基本道理之後,接下來就是好好地善用孖展投資,如果有把握,偶爾也可以利用孖展投機,筆者將向大家分析這兩種行為的不同處理方法。
先談投資,若與指數期貨、期權、牛熊證比較,孖展的風險是比這三種衍生工具低,甚至是可以當成長期投資的工具。
延伸閱讀:投資衍生工具點玩法?認識期貨、期權、窩輪、牛熊證 所謂孖展,實質情形就是借貸,有抵押的借貸,正如我們買樓借貸一樣。分別是,買樓按揭每月要還錢,孖展借貸如果不觸及借貸比例,是不必每月還錢。這是優點也是缺點,優點是不必每月還錢,缺點是住宅物業一般上如果你能每月準時還錢,就算物業貶值,銀行不會要求你提前還錢。
但是,股票孖展抵押,一旦借貸的金額因股價下跌而高於證券行願意借給你的金額,就得馬上補倉,即部分還錢,減少借貸金額,否則只有斬倉,即不問價強制售出股票。
孖展就是借貸,借貸的目的當然是尋求更高的回報,這種回報有股價上升的回報,如果股息率高於孖展借貸的利率,更有息差的額外利潤。特別是在目前利率很低的時期,一些證券行所提供的孖展利率是相當低的,的確低過一些傳統收息股。
一般證券行對不同的股票、不同的客戶所訂下的孖展比例都不一樣。上個世紀90年代初,筆者大手買入股票時,當時依靠的也是證券行給的孖展。當時,筆者獲取的孖展比例也比該證券行的一般客戶高,加強了筆者的購買力。
筆者並非投機式的借孖展短炒,而是長期持倉,孖展的目的就只是放大筆者的購買力,股價上漲,再適量的增持。當然,如此做的先決條件是自己要對所買的股票有信心,認為股價一定會上漲,如果看錯了,可能無險可守,一敗塗地。
因此,目前筆者自認已經達到了富足自由的水平,自然也沒必要面對任何風險,所以目前筆者所有的股票雖然仍獲取證券行給予孖展額,但已不再借錢了,這是風險的控制。
如何管理孖展買賣風險 風險控制因人而異、因年齡而異,不同的人、不同的年齡,所能冒的風險各異。證券行給予不同客戶、不同股票不同的孖展借貸比例,所謂風險的控制就是如何應用這借貸比例。
如果借盡了,則每天都可能要補倉,沒能力補倉,就被逼斬倉。因此,控制風險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借盡,留下一些浮動的水平,保持自己在好一段日子內不必為補倉頭痕。
當然,控制風險的另一種方法就是手上長期都持有一筆現金,現金有兩種用途,一是補倉之用,二是增加投資之用。
如果我們想投機短炒某一隻股,而這隻股也可以獲得證券行的孖展借貸額,也不妨以孖展借貸方法放大自己的炒作能力,以求更高的回報。不過,正如筆者之前說過,不同證券行對不同客戶所給予的孖展比例是不一樣的,證券行會對不同的客戶給予評分以定孖展比例及總孖展額。因此,準備投機短炒的股最好分開於不同的證券行處理,以免損壞自己在原證券行的評分等級。
股市投資有許多對沖工具,借孖展也一樣,對沖工具也同樣可以存在同一個孖展倉中。不論是反向ETF或是Put期權,都有對沖孖展倉中正股股價下跌的能力,也就降低了補倉的機會。
延伸閱讀:反向ETF點玩法?特點、風險及投資策略教學 延伸閱讀:【對沖教學】跌市有咩對沖方法?認識股票對沖策略 遇上補倉或斬倉 萬一不幸,自己的確看錯市,接到證券行通知要補倉,怎麼辦?前文提到,控制風險的做法之一就是自己永遠手持相當比例的現金,這時候可以用來補倉。
不過,補倉之前自己再想一想,自己先對市場的前景做個評估,如果認為股價很可能會繼續下跌,那就乾脆不補倉,賣掉孖展倉內的部分股票以降低借貸比例,不要有不捨得的心理。
選擇孖展倉內應該出售的股份時,盡可能選擇孖展比例較低的先沽出,這是套現比例最高的方法,可以減低短期內再需要補倉的機會
甚麼是供股和供股權?
供股是上市公司的其中一種集資方式,公司會發行新股供現有股東認購,並設定供股比例及供股價。供股分為兩種,一種沒有供股權買賣,英文為open offers,另一種設有供股權買賣,英文為rights issues。股東可選擇是否參與供股,在設有供股權買賣的供股中,若不參與的話,可把供股權賣出,若股東想認購更多新股,亦可以認購其他股東放棄的供股權。
供股比例 即股東擁有每一股現有股份,可供多少新股。舉個例說,若供股比例是5供1,股東手上現有1000股股票,則最多可供 1000 / 5 = 200股。
供股價 即每股新股要用多少錢買入,一般來說,供股價會較市價有折讓,即低於市價。如股票現市價是HK$100,供股價是HK$70,即有30%的折讓。
供股手續費 供股手續費包括登記及過戶費、以及行使供股權費,詳情。
相關閱讀:【股票開戶攻略】銀行及證券行投資戶口佣金收費大比拼
遇上供股供唔供? 股市投資,一定會遇上供股,供或不供?如果供,是否應該依比例供?如果不供,如何處理供股權?
如果供股是為了正常的集資,一般上會給予一定的折扣價供新股,較常見的折扣比例是15%至25%之間。這一類的供股是可以考慮參與的,特別是宣佈供股的企業是穩健的企業,業務不錯,供股目的是擴展業務。
供股對股價的影響 不過,就算再好的股,一宣佈供股,股價一般都會下跌,理由是多數股民不歡迎供股,某些慈善基金也沒有多餘的錢參與供股。不想供股的人中,有一部分會選擇把股票賣掉,導致股價下跌。
另外有些人,手上持有的股票不多,而供股比例不高,依比例供股的結果是供到一些碎股。碎股不易賣,賣出去的價格低,扣除經紀行要收的最低佣金、服務費等,已無折扣可言,甚至貴過直接到市場買入股價已調整的股。因此,這些持有極少額股票的人,也可能因不喜歡持有碎股而賣掉原本持股,而且是選擇在除權之前賣掉。總之,由於種種原因,多數股票在宣佈供股後,股價會下跌。
不過,因為供股價與宣佈供股前的股價有一定的折讓,因此,就算宣佈供股後股價下跌,依然會高過供股價,如果等於或低過供股價,就沒有人會參與供股了。
幾時要供股? 一般上,如果是一隻優質股供股,說明這家企業將來會擴展,因此不但應該供股,還應該利用額外供股權增加供股,這樣等於以折讓價買入更多的優質股。筆者本身就試過在聽到供股公告之後,手上並沒有那些股,而特地買入少量的股,再利用額外供股權買入更多的股。
當然,額外供股將分到多少是未知數,分到的也會包括部分碎股,不過對長期投資者而言,長期持有碎股不是問題,就收起來收息。為了避免經紀行代為收息的服務費,碎股最好從經紀行領取出來,送去註冊成自己的名字,收藏實體股票。
相關閱讀:【股息計算教學】點揀藍籌股收息?股票投資食息必讀
留意「供股陷阱」 如果不幸遇上供股陷阱,公司先宣佈將現在的股份合併,再宣佈大比例供股。典型的做法是,10股合併成1股,每1股供10股。舉個例子,某一隻股股價原本只值1仙,10股合併成1股後,理論上值10仙,但是所持有的股數少了90%,1000股變成100股,這時,該公司會要求小股東以1股供10股的比例供股,供股價很可能只有2仙、3仙、甚至1仙,總之折扣比率極高。
遇上這種陷阱,千萬不能供,再供就深陷陷阱,永遠無法翻生。唯一能做的事,是忍痛以虧損價賣掉,愈供就會虧得愈多,賣掉不供,自我安慰是虧少當贏。
賣出供股權更好 另一種情況是,你對這家宣佈供股的公司的前景抱有懷疑,但也不太悲觀,算是呈中性的評價。這時候,你可以選擇把供股權賣掉,愈早賣愈好,因一般是早賣的價格會高一點,賣了之後,再用這筆錢買回已經除權的股。這是避免自己的股權比例在供股後被攤薄,也就是說,完成供股後,股價下跌,但是你的持股量增加,而不需要增加額外成本
溢价 (premium)
溢價(Premium) 或折讓(Discount)
溢價(市價高於資產淨值)或折讓(市價低於資產淨值)
ETF的表現主要與某項追蹤大市相關投資表現的指數掛鈎,而ETF就運用複製策略,透過購入一籃子股票,與指數表現進行全面追蹤。因此,從「基金產品結構」的角度出發,可以想像到ETF的淨值價(Net Asset Value,NAV)是由背後的一籃子股票或相關資產價值反映出來。但由於ETF本身亦是一項於交易所買賣的金融工具,與一般正股或輪證無異,市場對它的供求亦會影響到其本身的市場價值 (Market Price),因此,投資者不難發現ETF淨值價和其市場價值偶爾會出現差距。而這差距,就正正引伸到ETF有溢價 (Premium) 或折讓 (Discount) 的出現。(一般而言,如市場對某隻ETF的需求殷切,會推升其市價至高於資產淨值,因而出現溢價﹔相反,強大沽壓往往會壓抑市價至出現折讓)
所謂溢價 ,即相關ETF的市場價值超出於其本身的淨值價。這可反映自强烈的市場需求。正所謂「供不應求」,ETF本身的NAV只反映當時背後所掛鈎的一籃子股票之淨值價,但這「Demand 多於Supply」的情況就足以推高ETF在第二市場,即交易所的買賣價 ,令ETF出現Premium。至於折讓,情況剛好相反,即相關ETF的市場價值低於其本身的淨值價。即使ETF背後所掛鈎的一籃子股票之淨值沒有太大變動,甚至上升,但基於「無人問津」,ETF在第二市場的「叫價」未有突破,在這情況下,ETF「供過於求」,出現Discount。
參考本港其中一項掛鈎A50指數的合成ETF,自2004年推出以來,其溢價就曾經高達23%,而其折讓就曾試過跌至-17%,可見波幅甚高。而高溢價或高折讓的ETF就反映出其兩種價值的偏差。然而,投資者很難單憑溢價或折讓斷定自己是「買貴貨」還是「執平貨」。正所謂高處未算高,低處未算低。從以上例子,當溢價徘徊於10%時,由於市場仍有大量需求,溢價繼續被强烈買盤大幅推高,最終投資者未必想像得到其溢價可升至20%以上;同樣地,當折讓回落至5%時,投資者亦未必能預計到其折讓可再下調至另一低位。再者,如果投資者視ETF為一項正股的買賣,從小投資者角度去看,交易所上所顯示的買賣價更為實際。
所以,ETF的溢價和折讓可提供一項價格指標予投資者,讓投資者更了解該項ETF的相關資產價值和市場需求的偏差,從而再衡量其價值是否配合個人的投資預算,以及相關的價格偏差是否自己可以接受,進一步把ETF看得更通透